《陕西省现代果业发展规划》(2015-2020 年)经国家级评审组评审通过,现摘录如下:
规划思路 依托陕西省资源环境条件和果业发展基础,围绕把陕西果业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现代果业的总体定位,突出“苹果、猕猴桃”两大拳头产品,强化“苹果、猕猴桃、葡萄、柑橘、红枣、其他优质特色水果”六大优势产业,完善质量安全等五大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创新与应用等十大工程建设,打造陕西果业升级版,实现陕西果业强省梦。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果业整体实力领先全国,果品质量、果农收入和果业组织化、信息化、规模化等指标基本达到现代水平。实现果业强:全省果园总面积达到2000万亩,总产量达到2335万吨,果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果业成为全省农业产业中市场竞争力最强、效益最好的产业,果业总产值超过1300亿元,配套关联产业产值达到700亿元。果业物质装备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果园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到30%,提高13个百分点;标准化果园面积比重达到60%,提高53个百分点;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50%,提高20个百分点;冷(气)调贮藏率达到30%以上。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基本建立,培育起150万职业果农队伍。
实现果农富:到2020年果农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提前实现翻两番,果农成为全省最富裕的农民群体,果业在城乡一体化中的比重与贡献领先全国,果农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实现果乡美:果区集约高效,种养殖生态平衡,果园有机质含量达到15g/㎏。果业生态休闲和观光旅游蓬勃发展,果游相得益彰。通过果业发展,全省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果园面积占同期森林面积的15%。果园制造碳水化合物达到1100万吨,果乡天蓝、山绿、水清、气洁,成为美丽陕西建设的特色和典范。
到2025年,果业转型升级全面完成,果业实现全面现代化。果业品种技术先进、设施装备精良、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机制有效、经济效益优良、生态环境友好。总体布局 依托地貌地势特征、自然条件、资源分布及产业基础,按照现代果业发展目标要求,规划构建“一核—两轴—六板块”的果业战略格局,进一步优化果业产业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优化配置。一核:西凌(西安—杨凌)果业核心区——陕西现代果业的动力源和世界果业的导航台。该区含陕西省行政管理中心和果业科技高地,有国家级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果业院士工作站、中国果汁大会永久会址、中国苹果气象服务中心、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等单位和机构。核心区内具备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加工制造等功能的西安国际港务区已初具规模。借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机遇,通过集约、集群、集成方式,打造集科技研发与交流、行业管理与信息服务于一体的西凌(西安—杨凌)果业核心区,使其成为果业合作的开放平台。两轴:“关中平原高效果业轴”+“沿包茂—京昆高速公路生态果业轴”——陕西现代果业的翅膀和走向世界的车轮。“关中平原高效果业轴”,借助关—天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沿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东西向延伸,向东辐射河南、山西果业,借助西安国际港务区服务东部市场和走向世界;向西辐射甘肃、宁夏,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关中平原高效果业轴以连霍高速、欧亚大陆桥(长安号)国家级眉县猕猴桃市场、宝鸡(扶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区、杨凌农产品(果品)加工园区为纽带和载体,串联渭南、西安、咸阳、宝鸡、商洛、韩城、杨凌等七市(区)的水果基地,重点打造千阳苹果,眉县/周至猕猴桃,临渭/泾阳葡萄、大荔红枣、礼泉/临潼石榴、农垦樱桃等重要节点。“沿包茂—京昆高速公路生态果业轴”,沿包茂高速路、京昆高速路、西康铁路、西榆铁路南北向延展,北端辐射山西、宁夏、内蒙果业,是果品进入国内各形象店和出口外蒙、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南端连接云贵川渝鄂各形象店,是陕西果品出口东南亚的主要通道。
沿包茂—京昆高速公路生态果业轴以国际级洛川苹果苹果批发市场、耀州(照金)果业园区、秦岭酒庄长廊为载体和纽带,串联榆林、延安、铜川、西安、汉中、安康六市的水果基地,重点打造靖边葡萄,陕北山地苹果、洛川苹果,秦岭北麓葡萄,城固柑橘、猕猴桃,西乡樱桃,安康狮头柑等重要节点。六板块:苹果产业板块。立足渭北黄土高原实行“北阔西进”战略,主要包括延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南部。猕猴桃产业板块。包括秦岭北麓渭河流域传统优势区和秦岭南麓汉丹江流域新建重点区,主要涉及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渭南市、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葡萄产业板块。包括渭河北岸以红提为主的鲜食葡萄产业带、渭河南岸以户太八号为主的鲜食葡萄产业带及以葡萄酒庄为牵引的加工酿酒葡萄产业带,主要涉及渭南市、西安市、咸阳市和商洛市。柑橘产业板块。秦岭南麓汉中、安康盆地浅山丘陵地区,主要涉及汉中和安康市。红枣产业板块。陕北黄河及支流流域,主要涉及榆林市和延安市东部地区。其他优质特色水果产业板块。根据产业基础和种植习惯点状布局,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围绕人口规模较大、市场需求旺盛的城市环城近郊区县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果业发展普遍规律,针对陕西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围绕果业发展需求,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加强种苗繁育、改善生产条件、加强科技应用、推动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发展果业观光、构建布局区域化、条件现代化、手段科技化、形态多样化、产加销一体化现代果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积极优化果业区域布局,在尽量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重点建设六大果业产业带(板块),在原来41个苹果基地县的基础上,增加30个其它果品基地县。引导果业生产基地向品种优生区和适生区集中,推动陕西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重点围绕苹果、猕猴桃、葡萄、柑橘四类水果,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各地自然环境状况,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促进果品分散上市。优化产业布局
1、苹果产业 在稳定发展渭北苹果板块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农业部《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确定的28个优势基地县提质升级,继续实施“北扩西进”的战略,扩大陕北、关中苹果种植面积。积极推广矮化密植苹果种植品种和模式,做好乔化果园的提质增效。打造渭北、陕北和关中三大苹果产业板块。渭北北部苹果产业带。包括咸阳市的旬邑*(加*的县区为农业部确定的苹果优势县,下同)、长武*、彬县*、淳化*县等4县,渭南市的白水*、蒲城*、合阳*、富平*、澄城*、韩城*等6县(市),铜川市的印台*、宜君*、耀州*等3县(区),延安市的富县*、洛川*、黄陵*、黄龙*、宜川*等5县。该区域光热资源丰富,水肥条件好,交通便利,重点发展富士系、华冠等晚熟、中晚熟鲜食品种,南部区域适当增加嘎啦等中熟品种的比例,栽培模式以乔化和矮化中间砧栽培为主,有灌溉条件地区积极稳步发展矮化自根砧集约栽培模式。陕北山地苹果产业带。包括延安市的宝塔、延川、延长、安塞、志丹、甘泉、吴起等8县,榆林市的米脂、绥德、子洲、清涧等4县。该区域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较多,但肥水条件较差。重点发展抗寒性较强的金冠、玉华早富和寒富等中晚熟品种,栽培模式以乔化栽培为主,积极发展矮化中间砧栽培。渭北南部苹果产业带。包括咸阳市三原、礼泉*、乾县*、永寿*等4县,宝鸡市凤县、陈仓*、凤翔*、岐山*、扶风*、千阳、陇县等7县,渭南市大荔县、临渭区等2县(区)。该区域热量充足、物候期早、水肥充沛、交通便捷,是陕西主要的鲜食加工兼用早熟型苹果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富士冠军、嘎啦等早熟、中熟品种,适度发展澳洲青苹果等加工品种。该区域栽培模式以矮化自根栽培为主,积极示范推广M9-T337自根砧栽培。支持千阳县建设20万亩矮化苹果、6000亩自根砧苗木繁育基地,打造“千阳模式现代苹果矮砧集约化生产示范区”,支持“千阳模式”发展。 通过新建果园与老果园,在凤翔、淳化、乾县、礼泉、白水、延安市南部5县、耀州区等地大力示范、推广矮化栽培模式。到2020年,发展矮化栽自根砧果园100万亩、矮化中间砧果园200万亩,占到全省苹果面积近1/3。
2、猕猴桃产业 适时缩减不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引导猕猴桃产业向适宜区特别是优生区集中,在秦岭两侧南北形成关中猕猴桃产业带和陕南猕猴桃基地。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带。以周至、眉县为核心区域、潼关、华阴、华县、临渭、蓝田、长安、户县、岐山、陈仓、渭滨和武功、扶风、杨凌等县(区)。该区域属秦岭北麓山前洪积扇和渭河谷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热同季,光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是猕猴桃原生地和适宜区,重点发展中晚熟的美味猕猴桃品种,适度发展中早熟中华系列新优品种。到2020年,关中猕猴桃种植规模达到130万亩。 陕南猕猴桃基地。以城固县为核心区域,包括洋县、西乡、汉台、勉县、汉滨、汉阴、商南、山阳、柞水、镇安等县(区)。该区域包括秦岭南麓汉江流域的汉中盆地、安康盆地和丹江谷地两大区域,热量、水分条件好,土壤呈弱酸性,冻害威胁小,属中华猕猴桃最佳优生区,重点发展中早熟的中华猕猴桃品种。到2020年,陕南猕猴桃种植规模达到30万亩。
3、葡萄产业 根据陕西省不同区域气候、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合理搭配鲜食、榨汁和酿酒品种,形成渭北旱塬、秦岭北麓、陕北长城沿线三条葡萄产业带和关中酿酒葡萄产业带。渭北旱塬葡萄产业带。包括合阳、蒲城、富平、耀州、三原、礼泉、乾县等县(区),是陕西葡萄最佳优生区,重点发展以红提葡萄为主的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种植。到2020年,建成渭北旱腰带葡萄产业带50万亩,力争成为西北最大的鲜食葡萄产区。秦岭北麓葡萄产业带。包括华县、临渭、灞桥、长安、户县、渭滨、金台等县(区),重点发展以"户太八号"为主的鲜食葡萄种植,同时结合旅游观光,发展设施葡萄,建设葡萄酒庄长廊。到2020年,秦岭北麓葡萄种植面积20万亩。 长城沿线葡萄产业带。包括吴起、靖边、定边、横山、榆阳、神木等县(区),重点发展规模化酿酒葡萄种植,兼顾发展早熟鲜食葡萄种植。到2020年,在长城沿线风沙区建设葡萄产业带25万亩。 酿酒葡萄产业带。包括重点支持发展位于适宜区的泾阳县,在有葡萄酒产业基础的蓝田、丹凤、商州、商南等县,建设以加工酿酒葡萄为主的生产基地,发展酒庄,开发果业旅游产品。到2020年,发展酿酒、休闲观光兼顾的酿酒葡萄基地5万亩。
4、柑橘产业 稳定柑橘种植规模,引导柑橘向条件适宜的秦岭南麓浅山丘陵地区集中,建设以城固县为龙头的陕南柑橘产业带,努力打造中国柑橘种植北缘最大的早熟优质柑橘基地。汉中柑橘基地。包括城固、洋县、汉台、勉县、南郑等县(区),重点发展温州蜜柑、朱红橘、冰糖橘等品种。到2020年,汉中柑橘基地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 安康柑橘基地。包括汉滨、紫阳、旬阳、汉阴、白河等县(区),重点发展金钱橘,皱皮橘等传统特色品种。到2020年,安康柑橘基地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 经欧盟有机认证机构和国内欧盟互认的有机果品基地15万亩,每年可生产20万吨有机果品。建成出口欧盟、东盟、北美等国家的认证基地86万亩,为扩大国际高端果品市场奠定了基础。 果业产业化势不可挡 陕西果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国内外大量资金,仅果汁加工业自2000年以来吸引投资累计超过20亿元,使全省果汁年加工能力80万吨,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浓缩果汁生产加工基地。果品贮藏业快速发展,截止2013年全省果品贮藏能力达300多万吨,其中气调库、冷藏贮藏能力达到155万吨。鲜果企业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商品化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全省苹果产后分选线已增至60条,每小时加工处理能力300多吨。果品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增强,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积极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 2014年,我省果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周边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市场占有份额。同时,中哈苹果友谊园建设为引导,携手甘肃、新疆以及河南等丝绸之路沿线省份,达成苹果产业联盟,开辟果品西进通道,不断将陕西果业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目前,陕西果品已销售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省的果汁产量占世界1/3,以苹果浓缩果汁为主的果品出口不断获得新突破,创汇额不断提高,陕西果汁出口量为全国第一。
2014年,在国内新建陕西果品形象店130个。大力发展以西安、武功为领头羊的果业电子商务平台,目前苹果电子合约成交额已达94亿元。果业品牌建设速度加快 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批准,“陕西苹果”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这意味着“陕西苹果”的名称、商标等标识为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唯一使用。“陕西苹果”原产地域保护的范围为洛川县、白水县、淳化县等15个县区的全部乡镇现辖行政区域,以及蒲城县、礼泉县等14个县市的部分乡镇现辖行政区域。“陕西苹果”是我国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范围最大的果品。